祭宠物:文博艺览|神奇动物在博物馆里“卖得一手好萌”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公元1192年11月4日,大雨如注,狂风怒号祭宠物。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度亡视频 wangzijinci
时年67岁的陆游,卧病在床,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将满腹愁绪藏进那场凄风苦雨里祭宠物。
大多人不知,也是在这一天,这位南宋大文豪还写下了一首大作,有诗句云:“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祭宠物。”狸奴正是古时猫的昵称。
去年此时祭宠物,“古人养猫得准备聘礼”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惊叹“奇怪的知识又又又又增加了呢!”
而眼下祭宠物,你是否偶遇善良的人儿准备了猫粮和纸箱,帮街角的猫猫过冬?
极目新闻《文博艺览》“神奇动物在这里”系列继《来看文物里的神兽》后,今日再邀读者一起来看猫文物祭宠物。
你知道除了“聘猫”祭宠物,还有哪些文气十足的冷知识吗?这还得从包括陆游在内的历史文人,和藏在博物馆里,“卖得一手好萌”的文物说起——
徐悲鸿秋桐猫蝶图轴(近现代 故宫博物院图)
去古画里寻找仕女的宠物猫
你或许想不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是不折不扣的“南宋第一猫奴”祭宠物。毕竟他留存于世关于猫的诗作超过20首,这也因此被诗迷玩笑似地直指:“他给挚爱——唐婉妹妹也就写过十首而已!”
陆游曾在《赠猫》一诗中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祭宠物。”其中裹盐即用盐来交换小猫。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做过介绍,古人养猫不叫“买猫”,而是“聘猫”,需准备聘礼才能领猫回家。盐和小鱼在古代属于比较贵重的食物,人们往往以盐或鱼当聘礼,一方面可以体现“铲屎官”(养猫人)对小动物的重视,另一方面猫主人也可以获得一些实惠。
黄庭坚在《乞猫》中也为后人留下聘猫的“证据”:“闻到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祭宠物。”(听说别人家的猫要产仔儿,买来小鱼儿穿在柳枝上聘猫去。)
多次担任SCA名猫冠军赛裁判的养猫达人杜婷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因为猫捉老鼠,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刚开始古人更注重猫咪的捕鼠功能祭宠物。《礼记·郊特性》中恰有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但到了唐宋时期,猫逐渐从捉老鼠的“功能猫”变成了陪伴主人的“宠物猫”。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捻珠观猫(清 故宫博物院图)
我们在不少古画中都能见到“宠物猫”的身影祭宠物。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共12幅,其中《捻珠观猫》一幅上,有仕女轻倚桌案,一手娴雅地捻着念珠,而她正在观赏两只嬉戏顽皮,萌态可掬的宠物猫。
古人喜用猫蝶合绘表现在绘画及工艺作品中,以“猫蝶”与“耄耋”同音,意在祝人长寿祭宠物。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明代端石猫蝶砚,砚面浮雕小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栩栩如生。
端石猫蝶砚(明 故宫博物院图)
罗绣猫蝶石榴图面红木雕花柄团扇(清 故宫博物院图)
谁能拒绝2700年前的金“猫爪”
还记得此前在山西考古博物馆首展祭宠物,被网友怒赞的“最萌文物猫JioJio吗”?
近年来,山西考古研究院对周代北白鹅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00多件,其中发现数件足形金饰形似猫爪祭宠物。
北白鹅足形金(周代 山西考古博物馆图)
这批金饰距今约2700年,足掌状,有四个“脚趾”和一个“肉垫”,金饰背面有一横梁,推测是绳索穿系之处祭宠物。文物一露面,网友纷纷表示被萌化了:“猫猫永流传”“穿越时空的可爱溢出来”……
据考古人员介绍,墓主人是一位男性,足形金饰可能是墓主人腰带上的佩饰祭宠物。
由于在春秋早期还没有明确的猫饲养出土文物来佐证,所以这件金饰不一定是按猫足来做的祭宠物。不过有这样一件国宝,提供了迄今为止我国所见最早的猫属动物视觉图像资料,那便是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狸猫纹漆食盘。
据湖南省博物馆教育员余子宜介绍,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祭宠物。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这些漆食盘的形制相同,纹饰相似。通体髹漆,盘内外绘有卷云纹、狸猫纹、龟纹等,而这些纹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狸猫纹。
狸猫纹漆食盘(西汉 湖南博物馆图)
此食盘上的小狸猫拥有圆眼睛,尖耳朵,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祭宠物。尾巴高高翘着,预示着尚未驯服的野性。狸猫纹漆盘上还有三个汉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余子宜介绍狸猫纹的出现应该与当时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汉代流行低矮型家具,盘、卮、耳杯等食器均摆放在很矮的承案上,食物很容易受到老鼠、蛇等动物的偷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古人就在食器上画猫,用以警示。这些漆盘上的喵星人形象生动,保存完整,弥足珍贵。
乾隆款画珐琅猫蝶图烟壶(清 故宫博物院图)
(来源:极目新闻)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277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