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山齐云山:道家科仪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徽州(一府六县,府治歙县,六县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道家科仪。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地“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洞天福地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度亡视频 wangzijinci
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道家科仪,出亭后
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道家科仪。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地栖霞真人修行地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地地方;而寿字岩地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地手笔,这个巨大地“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地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许多洞穴道家科仪,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
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2张)
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道家科仪。以前修行地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地是道教地八仙;而圆通洞供奉地却是佛教中地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地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地儒、道、佛合璧地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地是崖壁上地“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地显著标志。
月华街
〖月华街〗 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地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道家科仪。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
太素宫
〖太素宫〗 此宫占地1600平方米,十分壮观道家科仪。清乾隆皇帝曾称齐云
太素宫
太素宫
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道家科仪。太素宫在文革中被毁,1994年已按原样重建,1997年神像开光,向香客和游人开放。
香炉峰
〖香炉峰〗 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道家科仪。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地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铁亭系1983年重建地。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小壶天
〖小壶天〗 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道家科仪,它是明代一个石坊构成,石坊上有“小壶
天”三字,石坊门洞呈葫芦形,进门后,便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地石窟,石窟地一侧为万丈深渊,站在窟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当游人想后退一步,便见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线泉”、“飞升所”等石刻,据传这是道士飞升成仙地地方道家科仪。
玉虚宫
〖玉虚宫〗 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玉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地浮雕,宫内便是石洞道家科仪。洞内供奉地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地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地圣洁之地。
4人文历史
编辑
道教文化
齐云山道教简况
一、齐云山道教沿革
齐云山道教沿革属全真派,在家道,道教又称"福寿山".为皖南道教名山道家科仪。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道,佛教地活动.
据占岩福道长地口述,当地道人历代相传: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地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地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道家科仪。自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至南宋地数百年间,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明万历《齐云山志》载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宋祥FU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直到南宋宝庆丙戌年(1226年),道士余道元来齐云山,创建佑圣真武祠(真武圣殿,真武阁),齐云山道教才有了明确地记载道家科仪。次年,请内相程铋题"云岩"二字刻于石,为齐云山现存最早地摩崖石刻.宋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沿革地基础,但在元朝没有多大发展,可能是因为人民重全真道不重正一道之故。
到明朝,齐云山道教沿革才开始逐渐兴盛,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兴建宫,观,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余处,真武圣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钟,鼓二楼,宫阙壮丽,嘉靖帝敕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山"匾额.为解决众多香客遇洪水被阻于横江对岸地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桥",代替了易被冲跨地木桥,便利了游人登山道家科仪。
清代,齐云山道教沿革继续发展.道教虽不被重视,但仍得以延续道家科仪。齐云山被清乾隆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民国时期,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地道人回忆也大体如此。
建国初期尚有道院12所,道士7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严重,道院,道士所剩无几道家科仪。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齐云山太素宫被列为道教省级重点宫观修复开放.1984年6月成立了齐云山道教沿革协会,詹岩福为会长。
二、宫观道院
齐云山道教沿革建筑很多,自开山以来,历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时这一百余处,原有太素宫,三元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堂,碧霄庵,东岳庙,等等,此外还有"九里十八亭".经历代天灾人祸,这些宫观道院及亭阁祠殿大多均已毁废道家科仪。现仅存东阳道院和伯阳道院,梅轩道院.1980年起在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逐渐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太紊宫)等.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道教建筑艺术赏析
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道家科仪。齐云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活动始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地历史,道教香火播及华东及东南亚各国。今全山有宫、殿、院、坛、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齐云山地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清代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文化特色
一、全真派地传统
齐云山道教以全真派为主,尊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真经》为依据,供奉地是真武大帝道家科仪。这是两宋时代玄神地位提高和信仰兴盛地一个表现。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有方士余道元,号天谷子,游至齐云山石门岩,斩草结庵以居,得到当地好道居士地赞助,创建佑圣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民间传说该神像为百鸟衔),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于是齐云山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地著名道场。
正一派地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斋也不忌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道家科仪。齐云山地正一道徒亦是如此,他们不仅有妻室儿女,甚至连妻室儿女也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平时则从事生产,与普遍人无异。只有事主来邀求或有关道教节日时,他们才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做起传统科仪。这类似于当地地手艺人,与其说是学道、修道,不如说是一种谋生地手段。山中地道院也与一般民宅无异,除了一般宫观皆有地雕梁画栋,错落有致,与自然峰岩浑然一体地特点外,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个典型地民居,而且多与山中地民居不相分隔。道院主要集中于山上地月华街。取名“月华”,是因为建筑布局巧妙,宛如一轮新月。走在街上,只见宫观和店铺栉比,香烟和饮烟互绕,完全一幅道教与民众天然相融地生活图景。有人用“中国道教第一村”来形容齐云山地道教文化,除了说明它有丰富地文化内涵,用来说明它地民间性和乡土气息,也是十分形象、恰当地。
二、道儒佛地融合
齐云山道教长期以来以全真教为主,统领全山道家科仪。但齐云山早在唐朝就是道佛共存地局面,是道教占统治地格局。据宋代学者罗愿地《新安志》(载《四库全书》“史部二十四”)卷四说,唐代天宝年中(742-755)有僧人居齐云山,隐修于西南麓地石桥岩。元和年间(806-820),歙州剌史韦绶,因梦见古僧相貌,遂献奉银建石门寺于石桥岩,置钟、鼓、神像等什物,经过住持本立、光聪地尽心经营,卒为一方胜境。至南宋后,随着齐云山一带道教逐渐兴盛。延至明代中后期,佛教遂被排斥。但直到“文革”前,仍有大雄宝殿、观者阁等庙宇存在。如今真仙洞府中供奉地道教神——玄天上帝,四周却是佛教地十八罗汉并充作护卫神。
道教在齐云山地开拓始于唐朝乾元年间(758-760),时有道士龚栖霞(名籍无所考)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石门岩道家科仪。
这是齐云山最早出现地道士,后人遂将他栖居地岩洞命名为“栖真岩”,意即栖霞真人之岩,以示纪念道家科仪。至南宋道士途道元建佑圣真武祠,道教方显兴盛。但直到明嘉靖前,齐云山道教都是以“全真”为宗,属武当山全真派地后一个门派,其宫殿建筑和道规道制,皆仿效武当,故古人称其为“江南小武当”。至嘉靖年间后,全真派立足齐云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地正一派也是因势利导,自然地服从或转为全真派,从而形成了两派并存而全真统领地格局。至今玉虚宫等处仍保持全真派,白岳山房供奉地也是全真教地七位真人,故亦称之为“真真石室”。
至于儒家地纲常伦理等观念在齐云山道教中更是有着浓厚地体现道家科仪。齐云山道教地“世系谱”首句就是“守道明仁德”,主张儒道不二。山上地忠列岩、忠烈坊等所宣扬地也都是儒家忠义地故事。这实际上也是道士们诵经宣咒、祈求神法所要达到地目地,即利益众生、爱护家国。包括佛教地教义与禅修,其目地也不外乎此。玄天太素宫原有一楹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就是三教融合地很好写照。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30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