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祭奠:华夏龙都 黄河要冲——“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濮阳篇
文丨王天昊
濮阳古称帝丘,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华夏龙都”“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中华帝都”濮阳市祭奠。在地理位置上,濮阳位居河朔要冲,数千年来,受黄河变迁的影响,地区与民族间的交流在此频繁上演,人文思想的碰撞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帝丘文化、春秋文化和龙祖文化,使濮阳成为镶嵌在黄河文化带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操办视频 wangzijinci
往事越千年,历史一次次在这里驻足,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濮阳市祭奠。事实上,从上古时代一直到北宋,濮阳都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颛顼在此建都,观天象悟天地之道制定历法;西水坡蚌塑龙虎墓重见天日,让华夏文明从此铁证如山。这里人文底蕴深厚,人文始祖仓颉“生于斯,葬于斯”,开中华文字之先河;至圣孔子“居卫十年”,儒家思想在此开枝散叶。这里是历代王朝治河之要,秦始皇“跑马修金堤”、汉武帝“瓠子堵口”、王景“八百载安流”的伟大治河史诗在此经久流传。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奠定春秋霸业;宋辽澶州签立盟约,自此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濮阳又成为中华民族寻求独立与解放的重要战场濮阳市祭奠。朱德、刘伯承、陈毅3位共和国元帅在这里工作、战斗。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最大的敌后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机关驻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台前孙口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跨越6500年,濮阳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从远古一路走来,给我们留下遍布市境的文化遗址和遗存,成为我们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珍贵历史遗产濮阳市祭奠。
华夏文明发祥地
大河汤汤,源远流长濮阳市祭奠。黄河塑造了濮阳这片沃野,也催生了这里的古老文明。早在上古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濮阳,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伏羲、颛顼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带。华胥履大迹生伏羲于雷泽,颛顼教化文明绝地天通,仓颉察鸟兽蹄迒之迹而创汉字,挥公观弧星而灵开始制弓矢……这些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都发生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见证着“中华帝都”的厚重苍茫。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片土地上诞生的灿烂史前文明因黄河泛滥湮没在淤沙之下,而又因引黄供水重见天日濮阳市祭奠。1987年,在濮阳县西水坡引黄调蓄池的施工中,发现一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遗址,3组彼此相距约为25米的蚌塑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震惊世界。3组蚌塑中的龙虎蚌塑,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似遨游苍海;虎头北面西,双目圆睁,张口龇牙,神态凶猛。左龙右虎的造型与古代天文学中的“东宫青龙、西宫白虎”毫无二致。经碳14测定,该蚌塑距今约6500年,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龙虎图形,分别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虎”,濮阳也因此被誉为“华夏龙都”。
“中华第一龙”蚌塑
“中华第一龙”的“一醒惊天下”,将黄帝乘龙升天、颛顼乘龙至四海的传说“照进现实”,让中华龙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血脉从此紧紧相连濮阳市祭奠。而龙虎蚌塑被证实为星象图后,更改写了我国的天文史。蚌塑龙虎墓的墓主人“乘龙驭虎、脚踏北斗”,以主宰宇宙的磅礴气势,让整座星空伴其长眠,如此“宏大”的墓葬和祭祀规制,在国内同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是绝无仅有的,故此也有“中华第一帝陵”之称。就连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在目睹龙虎蚌塑后也难掩激动,挥墨写下16个大字——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濮阳市祭奠。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登上西水坡旁蜿蜒起伏的古城墙,午后阳光慵懒地铺洒在青石板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目光所及之处,古朴的“中华第一龙”牌楼、巍峨的中华龙碑与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绿树古墙相映成趣,诸般景色尽收眼底。如今,我们虽已无法窥得6500年前华夏先祖“乘龙升天”的万丈豪情,但西水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让人躁动的心情变得平静,在“中华龙源”的栖息地追溯那跨越千年的时光。
万里黄河之要冲
历史上,“黄河六徙”有两次发生在濮阳,在黄河下游26次大改道中,决口地点在濮阳境内的就有6次濮阳市祭奠。黄河河道的变迁为濮阳留下了多条故道、残堤与沙岗,造就了濮阳“河朔保障”的战略地位,构成了濮阳独具特色的地理文脉与历史图景。可以说,濮阳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治河与战争为主导的黄河史。
濮阳县城南边不远,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黄河大堤,蜿蜒曲折,如一条不见首尾的神龙,卧在中原大地之上——这就是金堤濮阳市祭奠。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传说是秦始皇时所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出“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大兵”的主张。那时,黄河常在濮阳一带决堤成灾,秦始皇下旨要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黄河大堤,并流传下“秦始皇跑马修金堤”的故事。
“秦始皇跑马修金堤”雕塑
2000多年过去了,金堤历尽沧桑,饱经祸难,却依然巍然屹立濮阳市祭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对金堤进行3次工程治理,千年堤防脱胎换骨,“金堤长城”涅槃重生。因黄河改道,如今,金堤已成了黄河滞洪区的大堤,现名北金堤,与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连为一体。每当春夏之交,金堤河波光荡漾,岸柳成荫,花絮纷飞,莺燕戏逐,鱼翻白浪;冬天,这里又是一片北国风光,雁鹜、白鹤从北迁徙而来,群栖于此,雁鸣鹤唳之声,夜闻数里之外,成为一道四季如画的生态长廊。
北金堤绿色长廊
中国治水史上著名的“瓠子堵口”,同样发生在濮阳濮阳市祭奠。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自濮阳瓠子堤决口,横流泛滥。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东巡到达今豫东、鲁西南一带,目睹浊流滔滔、哀鸿遍野的惨状,“是时山东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汉书·食货志》)。汉武帝被深深触动,决定亲自去黄河决口处指挥堵口。为表示虔诚,汉武帝先去万里沙祠祭祀神灵,求神灵保佑堵口成功,尔后又亲临黄河决口处,摆上香案、祭品,把白马、玉璧沉入黄河波涛之中,隆重祭奠河神,并令将军以下的随行人员一同参加堵口。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口终于堵口成功。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汉武帝作《瓠子歌》以记述堵口之艰辛,并筑宫堤上,名曰“宣房”。史学家司马迁也参加了这次堵口,并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甚哉,水之为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之书。”
瓠子堵口遗址
宛宛虹桥跨碧流,波光浮翠接芳洲濮阳市祭奠。崇岗远映宣防迹,古渡曾通瓠子舟。宣房宫和当年瓠子决口时冲击而成的黑龙潭曾名噪一时,只可惜时过境迁,宣房宫已不知于何时废弃,古诗中描述的碧波芳草、烟雨如梦的美景也早已不复存在。现仅在濮阳县新习镇存有直径25米、高5米的土丘,当地群众曾在此打井至12米深处,发现地下埋藏有大量竹竿、木桩与柴草,证明此处为当年瓠子堵口筑堤遗址。瓠子堵口遗址北侧不远处有一座洪福寺,据说为当年汉武帝瓠子口堵决时的行宫,后周时扩建易作寺院,民感圣恩取名洪福寺。1937年,国民党政府以洪福寺内藏有共产党为由,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建筑拆毁。现存建筑为原址复建,山门两侧的墙壁上各嵌有两通古碑,上镌“千”“秋”“功”“延”4个楷书大字。院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记载着汉武帝治水造福于民的光辉事迹。门内有两棵古槐,槐树下有汉代石狮一座,大殿前方立有一通石碑,上书“武帝行宫犹在,英烈豪气永存”,颇有几分古韵。
风云激荡古战场
烽烟滚滚说不尽,历尽沧桑春秋长濮阳市祭奠。濮阳地处中原轴心,扼守河朔之险,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晋楚城濮之战、宋辽澶渊之盟等风云事件在此不绝于书。陈毅元帅曾在濮阳游览竟日,思古兴感,挥笔写下“我行未已过濮阳,驻马凭吊古战场。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的壮丽诗篇。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起兵攻伐楚国的盟国卫国,大军自白马口南渡黄河,迅速攻占了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帝丘(今濮阳县东南)濮阳市祭奠。楚国大将子玉闻讯率军北上,双方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决战。城濮战场地面多为黄土,当时正值冬末春初,盛行东北风。晋军借助天时地利,以虎皮蒙在马上,纵马奔驰,搅起漫天沙尘。迎面遭受风沙的楚军阵势大乱,战马惊惧不已,被杀得人仰马翻,溃败四散,楚国大将子玉羞愧自杀。城濮之战后,晋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卫地作为黄河右岸的战略要地,东临齐鲁,西濒秦晋,南有宋楚,北望燕赵,位居天下之中,成为晋国虎视六合的关键所在,以解决政治、军事争端为目的的会盟也频繁地在卫地举行。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95年间,各诸侯在卫地会盟14次,其中,仅在卫国重要城邑戚城(今濮阳市龙华区内)会盟就有7次之多。
一管秋声,残台剩土诸侯梦;半城春雨,暗柳花明百姓家濮阳市祭奠。城濮大战的遗迹已随岁月流逝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戚城遗址和春秋诸侯会盟时所筑会盟台历经数千年风雨依旧留存至今,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如今,这座豫北地区保留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遗址,已成为戚城文物景区,成为集知识性、观赏性、游乐性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大观园。
戚城文物景区
濮阳黄河与古战场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1500年后,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事件又在这里上演,史称“澶渊之盟”濮阳市祭奠。
北宋年间,京畿分置四辅,北以澶州建为北辅,称“北门锁钥”濮阳市祭奠。澶州城由南北双城组成,雄踞黄河两岸,夹河为南北澶州,双城隔河相望,以浮桥相通,是拱卫开封的“河朔保障”。
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20万大军自幽州南下,绕过河北冀县、清河,东、西、北3面包围澶州濮阳市祭奠。澶州一旦有变,宋都开封将无险可守。一时间北宋朝廷上下震动,宋真宗赵恒甚至准备迁都南逃。宰相寇准苦谏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抵达澶州南城后,寇准又携太尉高琼觐见,命卫士推辇前进,力促宋真宗渡过黄河。宋真宗渡河后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北宋军民多达几十万,“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续资治通鉴·宋纪》)。辽军闻讯大惊,相望惊愕,不能成列,此后攻城数十日,未能前进一步,无奈遣使求和,双方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濮阳县专门修建了澶渊之盟纪念馆,通过“宋辽风云”“澶渊之盟”“泽被后世”3个主题,再现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濮阳市祭奠。纪念馆院内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宋真宗驻跸时所凿,井水清澈甘洌,故称“御井甘泉”。古井之北立有“回銮碑”,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由寇准亲笔手书,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是宋辽大战与订立“澶渊之盟”的重要实物遗存。
波澜壮阔将军渡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濮阳以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的独特位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濮阳市祭奠。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利用黄河归故制定所谓“黄河战略”,建立起从山西风陵渡到下游山东境内长达1000多千米的“黄河防线”,将冀鲁豫解放区一分为二,妄图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封堵消灭在黄河以北濮阳市祭奠。面对国民党“以河代兵”的阴谋,为确保黄河回归故道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为我军渡河机动作战提供战略保障,1947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在今台前长刘村成立黄河司令部,实施军民总动员,大规模造船、训练水兵,同时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固守黄河,保卫解放区大后方。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斗,沿黄军民做好了支援大军渡河的一切准备。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万大军进驻台前,部队在东起东阿、西至濮县,全长近150千米的河段上实施大规模渡河作战濮阳市祭奠。是夜12时,指挥部下达渡河命令,二纵先遣队首先在孙口强渡。水手们从船坞中推出隐蔽的船只,12只木船上架起机枪,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机枪扫射,不到一刻钟便抵达对岸。这时,河左岸解放军炮火齐鸣,先头部队迅速攻破了敌人严密设防的土堡群。7月4日夜,刘伯承、邓小平乘坐“爱国号”平头大船驶向对岸,谈笑风生间渡过黄河。刘邓大军渡河后,立即发起鲁西南战役,展开了逐鹿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孙口渡口作为刘邓大军司令部渡河之处,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将军渡”。
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如今,在以原孙口渡口为主体,由台前县与台前河务局共同建设管理的将军渡黄河水利风景区内,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纪念馆、浮雕碑廊等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濮阳市祭奠。台前河务局因地制宜,进一步促进红色教育资源和黄河文化的深度融合,先后在此建成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展览馆,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法治文化、治黄文化等多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逐步形成了“景区搭台、文化唱戏、人水和谐”的黄河文化建设体系,唱出了一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将军渡国家水利风景区
遥看将军渡河处,万里写入襟怀间濮阳市祭奠。今天的将军渡,集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已成为周边省市和沿黄群众观光旅游、感受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漫步将军渡,看滚滚黄河奔流而过,当年刘邓大军千帆竞渡、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仍在眼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滚滚黄河,流不尽老区人民的思念;巍巍丰碑,再现了濮阳人民的红色情结。这片已历经70余载风雨的英雄土地,正风华正茂,迎接着美好的明天。
时光流转,洗尽千年浮华,却抹不去龙都濮阳灿若星辰的黄河文化;日月如梭,荡尽万里风尘,却变不了濮阳黄河人凝心聚力建设幸福河的决心和勇气濮阳市祭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号角声中,濮阳黄河人以“保护传承弘扬濮阳黄河文化、说好濮阳黄河精彩故事”为主线,全面完成濮阳黄河文化“一河三馆”建设,展示黄河历史演变、中华文明探源、古今治河方略,说述万里黄河的万千气象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力推动影唐黄河文化基地、渠村法治文化广场、中华龙文化广场、黄河龙文化广场等一批黄河文化地标工程落地落实,不断探索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濮阳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濮阳黄河志》付梓出版,《河南黄河故事——濮阳卷》呼之欲出……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濮阳市祭奠。濮阳黄河人将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正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推动这片古老土地所承载的厚重黄河文化传承发扬,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图片由河南河务局提供)
编辑:时爽
美编:左梦晔
审核:黄峰
往期推荐
豫见黄河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综述
千年帝都 治河重地——“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洛阳篇
文明之源 大河之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郑州篇
地上悬河 祸福相依——“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开封篇
黄沁交汇 文脉赓续——“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焦作篇
禹王故道 悬河挪移——“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新乡篇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37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