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钧说瓷|“凡祭祀,共簠簋”
刘志钧说瓷|“凡祭祀祭祀,共簠簋”
簋,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祭祀。《周礼·地官·舍人》中记载:“凡祭祀,共簠簋”。古籍中多写到簋,而青铜簋更是造型多样,变化复杂。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操办视频 wangzijinci
关于簋和簠有两个成语,一个是“簠簋不饰”,“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出自《汉书•贾谊传》,就是对不廉洁的婉转说法祭祀。也叫“簠簋不修”或者“簠簋不饬”。另一个成语是“簠簋之风”,指官吏的腐败风气。
春秋·青釉陶簋祭祀,高7.5,口径23.6,腹径25.2,足径22 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子口,鼓腹下部腹渐收,矮圈足,平底,腹饰对称附耳,腹周鸟状锥刺纹,三圈,内地周有弦纹,附四个双耳盖罐,盖顶鸟形,绿黄色釉祭祀。
春秋·原始青瓷簋,通高12,口径20.5,腹径27,底径20厘米祭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遗址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器形为撇口,束颈,圆鼓浅腹,圈足,平底祭祀。肩部贴附泥条索状桥形耳一对,两耳侧贴有S形的堆纹装饰,并不规则贴塑雏鸟七只,雏鸟作栖息状,其中两鸟与两耳对称间距,与腹部的两条凸棱相连。腹部采用剔刺法制成密密匝匝的锥刺纹,横向排列为八个层次。其简化的小鸟的造型,显得轻松稚拙,为深沉古朴的原始瓷增添一份活跃。其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令人观而叹之。整体器形均匀规整,胎质细腻,制作精良,胎釉烧结紧密,釉面薄而匀净,扣之有清脆之音,同时装饰手法多样,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它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西周时期簋的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式,中期变化较大,样式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随着青铜器的不断发展,簋器出现了变形纹饰,活泼有力,可以说是抽象的变形纹饰占领装饰艺术舞台的新时期祭祀。在完成创新后,簋器铭文用笔纯熟,结体圆浑,和前期笔画不相同,其内容除少量反映政治事件外,大多是承平时期世官司世禄的记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瓷簋的造型仿青铜礼器,显得肃穆质朴,古意盎然祭祀。商周时期随葬铜鼎、铜簋等礼器数量是宗法等级关系的体现,即所谓的“列鼎制”——“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从春秋中晚期始,越礼现象频繁出现,用鼎制度遭到了破坏,如诸侯陪葬九鼎、大夫用七鼎的比比皆是,而用不起铜鼎铜簋的,往往用原始瓷鼎、原始瓷簋替代。
直到宋朝时期,两宋制瓷工艺的发展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以瓷取代簋,但是簋在中国历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是皇家沿袭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祭祀。(文:刘志钧 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405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