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继位之后,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雍正一样的暴君,他用了哪些手段:正一
1734年乾隆继位正一,在他看来自己要成为最伟大的君王,就要实行“仁政”,此时清朝已经在雍正的高压严酷下统治了13年,无论大臣们还是百姓们也都处于惊恐之中,所以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否定雍正的执政方式!
第一招:释放囚禁叔伯正一,收服王公贵族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度亡视频 wangzijinci
雍正对待手足之情一直备受诟病,在他之前,清朝也曾出现内部纷争不断,但是手足相残也不至于到他这种程度,雍正上位后将亲兄弟囚禁,连同其的子孙也一起开除族籍,其中老大和老二直接被囚禁至死,老八、老九被削除族籍,秘密处死,老三、老十、老十四则被永远囚禁正一。他的兄弟中被关、被流放、被杀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这也成了清朝历史上手足相残最严重的一次事件,成为了清朝的耻辱。
在崇尚孝悌的宗法制社会中,这不仅是雍正的耻辱,更是整个爱新觉罗家庭的耻辱,无论雍正做出了多少功绩,都被会他这一点残忍全部抹杀正一。乾隆清楚这一过分手段几乎让所有的人都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所以要想得到这些亲贵们的支持,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这些叔伯们平反,纠正父亲的这个错误。
于是乾隆继位后一个多月正一,他下了道圣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万无可矜,而其子若孙实圣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则将来子孙,与庶民无异正一。当初办理此事,乃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具奏。《清高宗实录》
意思是允禩、允禟等人自己作孽,但其后代子孙是无辜的,他们毕竟是皇家血脉,不应该永远被排除在宗族之外,这事到底应该怎么办,你们商量一下,写个报告给我,这旨意就是摆明了要给后代子孙开绿灯了,大臣们自然秒懂乾隆的用意,纷纷上折子表示其后代应该恢复族籍正一。乾隆下令为他们恢复族籍,还赐给他们丰富的资产。甚至连老对手老十四也被放出来了,还赐还他爵位,甚至还想把这13年间的俸禄一一还给他,后因老十四坚持推辞而作罢。--《朝鲜李朝实录》
乾隆的这一举动,让这些过了13年黑暗生活的天潢贵胄如沐春风,对乾隆自然是感恩戴德正一。
第二招:尊敬老臣正一,从轻处理获罪大臣,收服臣心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自然要换掉先皇的老臣,重用自己的人,来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而乾隆却不这样做正一。他不仅没有罢黜任何一个雍正老臣,还对他们礼遇有加,特别是像张廷玉、鄂尔泰这样的顾命大臣,非常尊重,动不动就是丰厚的赏赐。他一直想效仿康熙、唐太宗做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且他是新君刚上位,对于许多拿不准的事情,他都虚心向老臣请教,在很多问题上都虚心纳谏。
雍正在位期间,律法严峻,大批官员因为小错而被重惩,更有许多官员因为贪污问题,而被抄家、流放正一。乾隆将雍正朝那些受到重惩的官员释放,以及一些因文字狱而被斩首的,也释放了他们被流放的家人。雍正去世前因贪污而倾家荡产的官员也一律得到宽大,乾隆准许他们赔款到此为止,不许连累亲友。
乾隆登基仅3个月,就免除了69名官员的欠款,乾隆元年,获得从轻处理了的官员有2100多名正一。他这一举动一下子获得了整个官僚阶级的欢心,大臣们在雍正的严酷之下胆战心惊、惴惴不安地度过了13年,老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如同猫鼠关系,而新皇帝温文尔雅,自然轻易获得了臣子们的效忠。
第三招:减免赋税正一,收获百姓之心
雍正在位时,推行过一个开垦荒地的政策,为了鼓励百姓多开垦荒地,他将各地开出的荒地亩数与地方官员的政绩相关联,这导致许多地方官为了政绩,而谎报数量,这地方官一升职走了,留下的荒地亩数却是要每年纳税的,这变相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正一。乾隆登基后,立即让地方督抚查实各地开垦荒地数,据实上报,将以前谎报的数量全部清除。
乾隆上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凡雍正三年以前所欠的农业税全部免交正一。仅仅过了20天,乾隆再次下旨,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一律免除。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惠民政策啊,一下子减少了底层穷苦百姓的生活负担。
在经历了雍正13年的风霜统治后,无论亲贵王分、还是各层级官员、天下百姓都感受到了新皇帝仁政之策所带来的好处,所有人对乾隆的感觉都是如沐春风正一。《啸亭杂录》记载:“乾隆皇帝即位后,江南出现了‘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这样的歌颂乾隆仁政的歌谣。
往期回顾:
雍正帝去世时正一,乾隆做法赢得群臣感动?道士张太虚告诉你历史真相
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重视农民正一,他实施了哪些惠农措施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82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