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阮籍表面虽类似道家思想但骨子里仍是儒家,所作所为只是佯狂避世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道家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兼治天下的入世精神为现实政治服务。但人生常常有通达之时,也有失意之处。在失意老庄思想又成为安顿身心的良药。因此,儒家与道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人无论在得意之时,还是在失意之时,都能保持精神充盈。
魏晋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很特殊,也很有意思的时代道家思想。这一时期,社会上兴起一种新的学问,这就是所谓玄学。玄学本质上就是把老庄哲学与儒家哲学融合在一起的结果。最终在儒家思想中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操办视频 wangzijinci
魏晋时期,谈玄说道,成为当时的风尚,也因此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行事处世的原则,称为“魏晋风度”道家思想。其中著名的人物就包括“竹林七贤”等。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相联的。鲁迅曾有一篇文章谈论“魏晋风度”,可谓是眼光独到,一针见血。
鲁迅认为,魏晋玄学家,在思想上,大都更倾向于儒家道家思想。维护社会礼制的。可是,魏晋时期的政治是非常黑暗的。上层的政治斗争常常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从汉末的曹魏代刘汉,以及后来的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都是经历过政治上的明争暗斗。这种权力争斗,是不FU合儒家道德的。上层争斗也只是围绕权力和利益,仁义道德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但是, 为了维护政权的合理性,统治者必然要用虚伪的道德来粉饰现实政治。比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在政治宣传上,与上古的尧舜禅让是一致的。现实,当然不是这样。因此,这一时期,儒家的知识分子们无法研究和探讨真正的儒家礼制,因为可能面临巨大政治风险。因此,儒家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老庄,从老庄的思想中,寻求对现实政治的避。
儒家本来是说仁义道德的,但现实中,所谓的“仁义道德”被政治玩废了,变成一种虚伪的东西道家思想。于是,原来说仁义的知识分子们开始“非礼仪而薄周孔”。正如贾府的焦大骂主子一样,是出于对主子的爱。所以,鲁迅说,焦大是贾府的屈原。
阮籍
阮籍生活的时代,基本上与三国曹魏的历史相重合道家思想。阮籍的父亲是名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阮籍十一岁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立曹魏政权。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年),两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明白了这一历史现状,就会明白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喜欢谈玄论道了。儒家是说忠孝节义的。曹魏代汉和司马代魏,都与忠孝节义扯不到一块去。于是,大家只好谈谈成仙得道,超脱生死了。这就是阮籍与当时人物崇尚老庄的原因。
至于轻世俗,也是很正常的道家思想。儒家说的是世俗礼治,既然已经被政治玩废了。也就不必在意了。《晋书阮籍传》中列举了许多阮籍不守礼法之事,但细品会发现,他在破坏礼法形式的同时,重的是礼法的精神,这一点恰恰验证了鲁迅先生的判断。
比如在丧葬之时,是礼法很重视的,按规定,别人来吊唁之时,孝子要哭,别人也要哭祭道家思想。可是,在阮籍母亲去世的时候,别人天祭拜的时候,阮籍不哭。这一点,在形式上,很像庄子妻死之后的鼓盘而歌。但是,庄子是一种对生命的超脱。阮籍却是孝子,在母亲去世之后,曾因极度悲伤而吐血。他的不哭,是一种有意的对儒家礼治形式上的轻视。
还有一个故事说,阮籍的嫂子回娘家探亲,阮籍与嫂子道别道家思想。因此,受到别人的讥讽,大概这也不合乎礼法。阮籍说:“礼岂为我设耶?”看看这些所谓的违礼之事,其实都都很虚伪。
阮籍的这些做法其实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就是所谓的“佯狂避世”说“明哲保身”也未尝不可,但终不如佯狂避世更贴切道家思想。
阮籍
阮籍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拒绝司马家的求亲道家思想。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司马昭曾经准备为司马炎求亲于阮家。阮籍既不愿意,也不好拒绝。于是天天喝得大醉,一直六十天,司马昭也没有机会提,只好作罢。
拒绝司马家的求婚,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理解道家思想。多少人钻头觅缝想嫁入权门而不可得。但是,阮籍的拒绝,本质上还是一种自保,上层政治毕竟太恐怖了。
阮籍不但拒绝过司马家的求婚,还拒绝过曹家的高官道家思想。曹爽就任大将军之后,请阮籍任参军。阮籍拒绝了。过了一年,曹爽就被司马懿收拾了,这时,人们都佩服阮籍的先见之明。
总之,阮籍这些人,他们表面上好像崇尚老庄,但骨子里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政治险恶的时候,他们只能以老庄做为保身之术。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13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