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哭父》: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江上青之为人所知不仅因为他对初期抗日救亡运动和初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的贡献,而且因为他后来的“特殊身份”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他“出身书香门第、爱国世家,他天资聪慧、勤奋爱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政治上是一位不懈追求救国救民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先锋战士。”
江上青(1911-1939)出身怎样的“爱国世家”,留给专门的史家去挖掘和研究,而从他留存下来的诗作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得益于他的父亲,更得益于他的姑父,他从八岁起“随姑父朱右村学习唐诗、古文,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甚至他的父亲江石溪(1870-1933),也得益于他的姐夫朱右村,“有家原是累,无父一身单。”“才拙谋生苦,家贫偿债难。”(江石溪《除夕》)由于父亲在他16岁时去世,他未能传承木匠手艺和箍捅技能,继承他父亲“江振鑫盆桶槅子老铺”的家业。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徽州曾应秀才试,多蒙姑丈朱右村”(江树峰诗《忆父吟》)。早年曾随姐夫一起赴皖南应试秀才,虽然落第,毕竟为此后学医、行医、经商和养成业余爱好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并在以后影响到他的子女。近二、三十年,许多专家、学者、媒体人津津乐道于“书香门第”,却无人研究这“书香世家”第一人——江石溪的姐夫、江上青的姑父朱右村,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度亡视频 wangzijinci
《哭父》无疑是在江上青现存29首旧体诗词中最长也是最哀痛的一首,总计24联240字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笔者曾经写过“重读江上青《哭父》诗”,但仍有许多疑惑未能解开。于是再读细思,逐段分析,试图进一步了解这位22岁“愤青”和“文学青年”透过长诗式痛哭所透露出怎样的“变故”及流露出怎样的哀痛。
2011年4月9日《扬州日报》在刊登《江上青烈士诗词选》时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在这首诗下附有如下解读:
1933年9月,父亲江石溪病逝,正在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育人的江上青得知消息后,悲恸万分,哮喘病复发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他和父亲向来感情深厚,如今父亲去世,自己竟然没有能见到最后一面。在悲恸之中,写下了这首《哭父》。
他的父亲江石溪在江都仙女庙一直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虽然他行医深受尊敬,但并不足以养家糊口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19年,他在49岁那年弃医从商,进入了一个他还十分陌生的天地。他当时的行为就像中国人时下所说的‘下海’。 他加入了大达(或叫做大运河)航运,不久便成为该驻扬州的代表。”(库恩《传记:他改变了中国》)而他的外曾孙女江丹在回忆外曾祖父的文章中则说,是在“1915年前后,因接办大达内河扬州轮船局事务,由仙女庙举家迁住扬州城内”。后者“举家迁住扬州”的时间比前者至少提前了四五年。
1928年12月江上青在东关街江家桥家中第一次被捕,江石溪随后将家从东关街江家桥迁至东圈门街16号(解放前为9号)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29年7月江上青从苏州司前街监狱出狱,“但他在扬州无法待下去,父亲为了给他一条出路,便凑了一笔钱,让他到上海艺大读文学系”(江树峰),并将其原名世侯改为“上青”。在此前后,江石溪一直忙于南通大达内河轮船的业务,并持有该股份20股(江石溪逝世后,股票由长子江冠千继承,直至1945年退股),1928年被董事会聘为“管理委员”、“助理总局事务”,1930年6月8日又被董事会委以“常川驻总局,办理营业一切事宜”,1932年因历年债务累积过多,陷入困境,即商洽组织维持会,以清偿债务。因此,在他去世前的至少五六年期间基本常驻南通,直至1933年6月病倒,9月回扬州治病,不幸逝世。江上青的外孙女江丹曾撰文写道:“繁重的工作,使外曾祖父积劳成疾,心衰力竭。1933年9月22日在扬州东圈门家中与世长辞,终年63岁。”据《传记:他改变了中国》,在他去世后,因“经济上的窘迫使江家搬到一个较为破落的地区”。
关于江上青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原因说法不一,但时间基本认为是1933年中秋节前后,地点基本断定是仪征十二圩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在初步了解背景后,逐段来看这首《哭父》长诗:
时乖偏羡古,父老应添愁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频年惊骇浪,回首感白头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才大天多嫉,道高志未酬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生离忆朝露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死别近中秋!
这段是说他父亲,虽然生前经商,但时运不济,风高浪险,偏偏还要羡慕古人,仰慕古风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一路走来颇不容易,壮志未酬,事业受挫,不知不觉人已“白头”。江石溪病逝于1933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三),十二天后10月4日就是中秋节,所以“生离忆朝露,死别近中秋”。有公开材料称,这首《哭父》诗写于1933年中秋节前。且不管具体的写作日期,至少从以下诗句中可以看出是写在他获知父亲逝世、家中丧事结束、父亲灵柩暂厝某地之后,因未能回家奔丧、吊孝、送葬,而情不自禁,悲从中来。
经载谋生计,初堪解父忧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九旬不为病,乍逝云悠悠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哭父父不起,儿病父不知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母恸无已时,且欲慰病儿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1929年9月,江上青被父亲送入上海艺术大学读文学系,年底再次被捕入狱,直至1930年12月出狱,被其父接到南通养病;1931年8月再赴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进修,半年后因劳累过度回到扬州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32年9月起在扬州淮南职业中学当国文教员,四个月后辞职;1933年初到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在他父亲去世前一年里他已在两个学校教书各一个学期,“经载谋生计”,知道挣钱不易,现在有了薪水,初步能为父解忧,为家分忧,但万没想到,父亲并非为病,竟突然去世,终年63岁。“九旬”非指年龄,应指时间三个月。难道他父亲去世前的三个月或更长时间里,他竟没有从南通父亲、兄长或扬州其他家人那里得到父亲的消息?或者是他得到信息而没有当回事?江石溪自己就是“郎中”,据说人称“江神仙”,他究竟是6月病倒后就回到扬州,还是直到病重后才回到家中?至少在他9月去世前,学校有两个月暑假,难道江上青对近在咫尺的扬州家中竟一无所知?也没有利用假期回扬州或到南通探望父亲?总之,父亲“猝死”确实让22岁的江上青十分意外,因此,才“哭父父不起,儿病父不知”。
他两次坐牢,受过折磨,患有哮喘病,但这里的“儿病”,可能不单是身体上的病,而且还有思想上的“病”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因为这些年通过外界的接触,他接受了进步思想,逐步形成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扬州名士、苏中贤达”的江石溪虽然了解自己的儿子,在他两次出狱后都立即安排他去外地上学或养病,但父子之间进行过真正的沟通吗?“羡古”的父亲能否接受儿子的思想和行为吗?他在仪征十二圩中学时一边教书,一边“积极在学生中宣传进步的革命文艺思想”,这至少说明他此时身体状况还没有到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能自如的地步。
“母恸无已时,且欲慰病儿”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当母亲得知江石溪病逝,自然悲痛不已,而她还要强打精神,安慰儿子。这不是说此时他的母亲就在他身边吗?如果他身体没病,母亲为什么在他身旁?如果他身体有病,怎么可能“儿病父不知”?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范氏不在家中照顾病重丈夫,而在仪征陪伴“闹心”儿子,熟重熟轻,熟主熟次?江石溪有子女七人,除去早逝的两个儿子,在他去世时,连后来给他带来极大荣耀的孙子都七岁了,据说,“我们所有人———祖父母、他们的四个儿子儿媳、一个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孙子女———都住在一起。没有人分家单过。”(江泽慧)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爱国世家”的一大家子人,竟没有其他人为之分忧?“不看僧面看佛面”,也竟没有其他人为母分忧?真是令人费解!
成主未与礼,祭父未与悲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父殡缺儿送,伴母守素帷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思父父已渺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儿心欲何之?
侍父哀不及,孝思寄母慈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他不仅此前没有父亲病重的消息,而且在知道父亲去世后,也没有回到扬州东圈门16号的家中,因为“成主未与礼,祭父未与悲”,立牌位的时候,没能到场行礼,祭祀的时候,没能在场表达悲痛,而且,在父亲出殡的时候,也没能送葬,“父殡缺儿送,伴母守素帷”,他在仪征陪伴母亲一同悲痛、一同哭泣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笔者在感叹母亲慰病儿、儿子伴母亲的母子之情的同时,也不能不生出疑问:且不说他暑假期间没有回去省亲、探病,在获知父亲已去世,也没有赶回扬州,而且他的母亲也没有赶回扬州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难道他此时一刻不能离人?难道他母亲此时也一刻不能离人?究竟是他陪伴母亲,还是母亲照顾她?这不是给人以“母子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的感觉吗?
据载,他的母亲、江石溪妻子范氏(1873—1956)为邗江头桥“范氏孺人”(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不知何人从古代称谓中找到这个词,现当代几乎没有名人或名人的母亲或妻子有此殊荣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据说其祖居“范氏老宅”至今在扬州邗江头桥镇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不仅大厅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东侧耳房内现存雕花古床,且古宅东西还各有厢房一间,东厢内亦有民国雕花大床。报载,后来江上青的次女就在这里出生。因此,她应该也是大户人家出身了。“范氏温柔贤淑,心灵手巧,纯朴明理,故而,甚得时人褒奖。”这样一位贤惠知礼的“孺人”在丈夫病重时竟没有回去照顾丈夫,在丈夫弥留之际竟没有回去见最后一面,在丈夫病逝后竟没有回去料理后事,无论按传统中国伦理、民国风俗或现在常理,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仪征十二圩距离扬州仅三、四十里地,别说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就是一位中年妇女,步行几个小时也能走回扬州,何况仪征到扬州并非山河阻隔,早在1922年扬州就有第一条汽车公路诞生,由镇扬长途汽车经营从瓜州到扬州的运输,十二圩距瓜州也不远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即便没有汽车,雇一条小船或人力车也能回扬州。显然,江上青和母亲没有回扬州的原因,并非交通。
据《传记:他改变了中国》,在父亲的葬礼上,“江上青吟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名为《哭父》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他吟道:‘常存济世心,向无凌人志。’这两句诗反映了这个家族的处世之道。就像他的兄弟姐妹一样”。笔者将《哭父》诗和两年后江上青所写的《沁园春 思父》从头到尾看了几遍,也未能找到“常存济世心,向无凌人志”的句子,传记作者是从哪里得知他在父亲的葬礼上吟诗的呢?难道美国人在丧葬时有家属朗诵的仪式?不过,感谢细心的译者在书中此段文字后插入一条十分重要的译注:据《江上青烈士诗抄》,该诗写于1933年中秋节前。江石溪先生病逝时,江上青在仪征十二圩中学任教,由于旧友反目而受陷,未能为父送葬。这里不仅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昔日朋友反目成仇,而且有如此的权威、能耐和本领,能阻止他和母亲回扬州?如果不是旧友或朋友,那又是什么人能如此绝情绝义,不通人情?这样一个“常存济世心,向无凌人志”的家族为什么竟无人出来帮助母子回来奔丧?
《传记:他改变了中国》于2005年2月中、英文版全球同步发行,仅中文简体字版发行量就逾百万册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作者多次采访过传主亲属,尤其是江上青次女。其中涉及家庭和江上青的部分应该是得到家属认可的。作者库恩说:“我相信我写的都是真实的。”而据传主在看过该书后也曾对密友说,该书除将他的结婚日搞错了,其他都客观真实。广为流传的《江上青烈士诗抄》除包含江上青的旧诗和新诗,还附录了江上青父亲、妻子和弟弟的诗。作为江上青最信任、最亲密的弟弟江树峰(1914.6-1993.11)曾是扬州市民盟主任委员、市政协副 ,毕生从事教育,研究中外文化,曾任扬州师范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文联常委、江苏省作协理事,老年移居北京,是中华诗词协会发起人之一,任中华诗词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这样一位精通诗词的专家和亲属,对《诗抄》最初的收集、整理和定稿,不可能不过目吧。然而,他在1989年的回忆录《忆先兄上青》中却写道:“1933年父亲病逝,上青居丧在家,他为了避开恶势力的锋芒,就到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难怪也有资料说,江上青没能回家奔丧是由于“恶势力”阻挠,想必出处也源自江树峰先生。
明明江上青1933年初就到仪征十二圩中学任教,他却说是在父亲逝世后;明明江上青诗中说“父殡缺儿送,伴母守素帷”,他却说是“居丧在家”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难道精通诗词的江树峰先生没有读过此诗?难道他在父亲去世时也不在家、对家中事也一无所知?还是六、七十年后记忆模糊?如果记忆不清,为什么又特别提到“恶势力”呢?这是什么样的“恶势力”呢?国民党、反动派、地方豪绅、江湖大佬、家族宗长?为什么时隔数十年都未将这种“恶势力”公诸于众?即便是“恶势力”,也只应针对22岁的江上青,岂有连年近花甲的母亲都不放过?而且居然连奔丧、吊孝、送葬都不允许,无论何朝何代,这样的“势力”是不是太任性、太可恶了!
至于美国人库恩说他在父亲的葬礼上吟诗,笔者不知道他是写传记呢,还是玩“穿越”?至少根据江上青的这首诗,他当时并不在家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江石溪逝世,“噩耗传出,亲友无不悲痛惋惜,远近众多名流贤达前往吊唁。民国志士、前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手书挽联”,却唯独妻子和六子不在场,不知丧主(江石溪长子)是如何向吊丧者解释的。第二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1月26日(农历十二月十二)江石溪灵柩出殡,归葬于江都仙女镇南的大王庄,墓地是其生前好友、医生郑桐家提供。包括江上青后来所写的《沁园春 思父》在内的诗词中,都没有再提到他在第二年年初曾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因为他在仪征十二圩一直待到1934年6月,才辞去教职,其后应朋友邀请,南游苏州、常州,并在常熟养病。不知道他的母亲在仪征十二圩停留到什么时间,还是一直在陪伴他?不知道他和母亲后来有无到江都仙女镇南大王庄的墓地祭奠?不知道他除《哭父》和《思父》的诗词外有无留下《祭父》的诗词?
总结起来,江上青没有回家尽人子之孝,至少有三种说法:生病说、旧友反目说和恶势力说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江上青是个个性倔强、爱憎分明的人,他的新诗就直截了当反映了他的特点,而他的旧诗也常常曲折隐晦地流露出他的感情。如果有旧友反目或邪恶势力,总会有一点蛛丝马迹吧。那又会是谁呢?
父亲突然离世,做儿子的心里空落落的,而没有了报答父亲的机会,只能将孝顺之心寄托在母亲身上,“侍父哀不及,孝思寄母慈”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这段时间母亲在仪征陪伴他,到父亲去世后第二年9月起,他赴东海县民众教育馆工作;1935年初回扬过春节,2月返回东海时,竟然携母同行,带着年过花甲而且很可能还是小脚的母亲到一个生活条件更差、人地更生疏的偏远小县城,直到半年后终因母亲不服东海水土,又辞去那里职务,奉母回扬。联想起他的弟弟江树峰十多年后也因母亲生病而辞去工作回到扬州,可见这小弟兄俩对母亲感情很深,十分孝顺(一说:江上青是江石溪与后妻所生),亦或是这“书香门第、爱国世家”的一大家子人的分工。
梅花今日瘦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泪滴“除夕”诗!
昆季惯守拙,那堪世路危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但得求温饱,持训敢稍移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父存无所虑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父亡入梦迟!
江石溪爱好写诗,扬州人顾一平曾辑有《石溪先生诗抄》,包括他的《除夕》诗二首,其二有“不到梅花瘦,奚知冰雪寒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年年除夕夜,报母只平安”的句子。这里首两句是江上青获知父亲不在,想起父亲的诗,触景生情,潸然泪下。接着思绪一转,说兄弟们安分守己,不善应变,怎么能经受得住世路的危艰和时局的变幻;只要能保住一家的温饱和暂时的平安,就墨守成规,不求上进,不敢对古训或父训有一点点的背离。父亲尚在,大家无所顾虑,父亲一走,就不能那么平静入睡了。这里,江上青是将自己置于“昆季”之中,还是之外呢?他是真的那么了解他的哥哥和弟弟吗?
自幼沐遗风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友于亲手足;
兄志继家声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弟云誓不辱,
父影萦儿怀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何求万钟粟?
今幸苟生存,非愿故绝俗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江上青回忆自己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诲和熏陶,父子之间的感情比亲兄弟还好,父子之情胜于手足之情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这应该是说父亲关心他、理解他、容忍他,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没有和母亲一道去南通与父亲在一起,帮助料理或另找工作,同时宣扬进步思想呢?须知:南通是他踏上革命道路的第一站。为何“孤儿寡母”般地留在仪征十二圩这人生地不熟的江边小镇?哥哥们立志要继承家里的好名声,而弟弟也发誓绝不辱没家门。只要心里时刻想着父亲,又何求物质财富呢?而今虽然还苟活世上,绝非有意要超越尘世,孤高自赏,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愿平庸,守拙自保,碌碌无为,但有时也不得不屈服于生活,屈服于世俗,比如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不得不照顾母亲,不得不接受母亲为他安排的婚姻。但他天生是一个叛逆者、革命者,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抛弃一切,甚至抛家别妻,弃旧图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26岁随“江文团”离开扬州北上宣传抗日救亡,到他28岁遭袭击牺牲将热血洒在皖东北的土地上,这两年时间恐怕是他最为自由舒畅的日子,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在一起,与革命伴侣在一起,栉风沐雨,四处奔波,似乎连身体也好了起来。
为贾兼为儒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易篑丧须臾,
空留丹青迹,不与石谷殊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故园闻笛响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客梦一棹孤!
极目望尘路,饮恨尽长途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最后一段,又回到他对父亲的思念,说父亲既经商又好文,一生劳累,而生死只在一瞬间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晚年爱好丹青的父亲留下的画作,在他看来几乎与清初大画家王石谷没有两样。远远传来家乡的笛声,人生如梦,岁月如风,一叶扁舟,渐行渐远,回首往事,充满多少遗憾,而大限已至,不得不归。至此,江上青已经从痛哭,到悲愤,而变成抽泣,悠长而深远,确实令人为之感动。
应该令他欣慰的是,当年他没能回去奔丧送葬的他的父亲在江都原墓地附近已建成“江石溪纪念碑亭”,碑亭四角飞檐,歇山屋面,黄琉璃瓦覆顶,座落于两层花岗岩台基之上,掩映在参天绿树之下,周围由两层汉白玉栏杆环绕,亭中矗立高大的汉白玉石碑,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他父亲生前住过四年、在那里辞世后,他和母亲连奔丧、送葬都没能回去的扬州东圈门16号(现无门牌),早已修缮一新,扩大数倍,隔壁邻居被强占房屋、清洗家产、赶出家门,如今朝南并排三扇门饰一样的大门,只留最西侧大门的一个幸运门牌“东圈门18号”,门外不时有好奇的游客驻足停留拍照;而他当年生活工作过的江苏、安徽等地为他建有多处纪念园地,场地开阔,建筑巍峨;高大塑像,或石或铜,或坐或立,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扬州专门建立“江上青史料陈列馆”,中西合璧,青砖红窗;尤其是他当年生活工作过一年半时间,并在那里写下这首《哭父》诗的仪征十二圩原淮盐总栈(现扬子中学)的门内也建立了“江上青烈士史迹陈列馆”,馆内还设有“江上青仁爱基金会”,虽然常年大门紧闭,略显清冷。江上青地下有知,一定会“泪飞顿作倾盆雨”吧!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小姑娘怎样打扮都鲜活真实,绝不虚假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历史总是过去时,无论你接受与否,历史是僵尸、干尸或木乃伊,任由后世奸佞之臣、狂妄之徒、居心不良者、善意无知者为其整容。历史常常有意无意地遗漏许多事件、人物和真相,而留下几多谜团。透过历史隙缝传出的嘈杂声,也偶尔听到一两声人性的悲鸣和时代的叹息。
写于乙未清明前
参考资料:
《江上青烈士诗抄》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忆先兄上青》江树峰
《怀念父亲江上青》江泽慧
《纪念江石溪先生辞世80周年》江丹
《传记:常州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他改变了中国》库恩
《从档案看江石溪与大达内河轮船的关系》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398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