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次帝王葬礼:代烧黄纸钱
清光绪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1908 年11 月14 日傍晚(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 ,38 岁的光绪皇帝在幽禁中死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代烧黄纸钱。1909 年3 月12 日光绪梓宫(皇帝棺椁称为梓宫) 出殡,从京城景山观德殿移至西陵梁各庄行宫“暂安”。清代皇帝“驾崩”后, 没有正式葬入陵寝前称之为“暂安”。
光绪皇帝梓宫从观德殿移至西陵“暂安”期间,举行了繁杂的殡仪活动代烧黄纸钱。尽管光绪皇帝驾崩之时已是国敝民贫,内忧外患,殡仪活动比以往皇帝都要简略,但是丧礼仍然豪华铺张,耗银达四十五万两。当时,从京城至西陵已有火车可直达。但为了恪守祖制,清廷对这次最后的丧仪采取了传统方式。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皇帝梓宫出殡之日, 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隆裕皇后、瑾贵妃等天刚亮就倾巢出动代烧黄纸钱。首先,办理丧仪大臣率内务府官员将册、宝案、宝床、香案、香几、银五供等项由景山观德殿搬出, 送至芦殿(下一站临时停放梓宫的处所) ,黄幔素帷等项送往西陵梁各庄行宫。一切准备就绪, 由监国摄政王代诣来到光绪梓宫前祭酒三爵, 每祭行一拜礼,众官随行。祭过之后,由办理丧仪的大臣、礼部内务府銮仪卫大臣率领执事官及校尉等将光绪梓宫移出观德殿大门外登大舆。礼部尚书向大舆祭酒三爵,每祭行一叩礼, 焚纸钱5000 张,王公大臣等皆随行叩礼, 108 名喇嘛在观德殿大门外诵经为光绪皇帝送行,恭办丧礼大臣,各项有执事官员,近支王公,御前大臣,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内务府执差人员随行前往西陵梁各庄。四品以下官员、百姓、商人、学生等俱在城门外关厢内结集, 待梓宫经过时皆下跪举哀。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梓宫从京城殡宫至西陵“暂安”代烧黄纸钱,遥遥路程240 里,行程需4 天3 夜,具体时间、途经路线是:
3 月12 日, 景山东门起,经地安门、阜成门(10 里),彰义村头宿(28 里),共38 里代烧黄纸钱。
3 月13 日, 彰义村、韩村河二宿,共81 里代烧黄纸钱。
3 月14 日, 韩村河、魏村三宿,共65 里代烧黄纸钱。
3 月15 日, 魏村、梁各庄,共65 里代烧黄纸钱。
送葬路上,庞大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蜿蜓十几华里,由太宁镇绿营马队做先锋开道,禁卫军及宪兵沿路警戒,64 人组成的引幡队,举着万民旗万民伞走在前面,接着是1300 多人的仪仗队, 所执器物五花八门, 共68 种, 638 件, 仅法驾卤簿仪仗队就排了5 里多长代烧黄纸钱。
光绪皇帝梓宫跟随在法驾卤簿仪仗队之后, 梓宫是由一根前安龙头、后镶龙尾的大杠为轴心的“独龙杠”,抬“独龙杠”的杠夫共7920 名,每天分为60 班,每班128 人,另配帮夫240 人随时替换代烧黄纸钱。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光绪皇帝出殡照片
梓宫外装置葫芦金顶,黄缎绣金龙的棺罩,皇家忌讳死字,给经过乔装打扮的大棺材起了个漂亮好听的名字,叫“吉祥轿”代烧黄纸钱。这顶“大轿”宽就达5 米有余。罩顶系二条黄绒绳,披于前后左右,由四人各牵一头,保持棺罩的稳定与平衡。棺罩两侧各有杠夫12 人,每人举着一根红漆竹杆上挑黄旗,前面有两个身穿孝衣、头戴去缨秋帽的人,手敲响尺,引导皇杠的行进。抬皇杠人员一律身着紫色团花麻驾衣,戴黄手套,穿黄靴罩,土黄套裤, 头戴盆式黑毡帽上安朝天黄鹅翎。
正式出殡前,他们要在德胜门外的广场上演习十天,人们称之为“演杠”,操练时按送葬的要求,以128 人的步伐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水不溢出为合格代烧黄纸钱。
光绪皇帝出殡时代烧黄纸钱,崇陵还未建成
光绪皇帝出殡时代烧黄纸钱,崇陵还未建成
光绪皇帝梓宫的后面是隆裕太后、瑾贵妃及王公大臣的车队,为光绪帝梓宫出殡的车辆达1400多辆代烧黄纸钱。
从京城至西陵的送葬路上,沿途有专人负责撒纸钱, 仅从景山东门至阜城门一段, 便撒纸钱90 万枚,重达1000 余斤代烧黄纸钱。一连四天,撒钱不断,每到吉时还要烧纸钱。除了撒纸钱、烧纸钱外,凡是光绪皇帝生前用过的衣物, 除了作为遗念分别送给亲友外,不论新旧,都要分批烧掉。
在送葬沿途所停三宿,都要临时搭建芦殿与黄幄,做为迎送梓宫和暂时停放梓宫的临时处所代烧黄纸钱。所用材料大多为高级布料,虽只为一夜之用,也极力造成玉阶金瓦、朱碧辉映的效果。以上三处芦殿用银29000 两, 仅芦殿内用大号白蜡即达6528 支。
清崇陵地宫中的光绪皇帝梓宫
位于河北易县梁各庄的清西陵行宫
光绪皇帝梓宫的“暂安殿”是西陵梁各庄行宫正殿, 隆裕太后与瑾妃分住在左右配殿陪灵代烧黄纸钱。暂安殿附近设有王大臣六班公所,凡现任各都院和八旗都统,都要轮流值班, 每日都要进行繁琐的祭奠活动。
当时,崇陵尚未建成代烧黄纸钱。直到1913 年11 月, 在行宫正殿停放了四年零八个月的光绪皇帝才入葬崇陵地宫。
位于河北易县的清崇陵(光绪皇帝陵)
位于河北易县的清崇陵(光绪皇帝陵)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412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