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隐居生活值得提倡吗?答案和选择在你手中:道家仪轨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归隐山林,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生活肯定不是儒家的思想观点,从形式看,倒是很类似于道家道家仪轨。道家主张放弃功名,让生命融入到大自然的真纯中,修炼修为后进入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高境界。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入世作为,进入到社会后拼搏努力,为社会或家庭做贡献,成就一番功名或事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要人完成自我实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有担当、对他人有益的人。儒家在人的入世方面,也做了多方面的谋划和考虑,比如为人处世、立志奋发、待人接物、礼仪品行、关系维护等方面,孔子的《论语》都做出了很不错的阐述和说解。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那句“三十而立”,其实说的就是要努力做事,把自己像水滴一样融入到社会这个大海之中,早点立志为社会做贡献。
但道家不同,在那个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年代,老子认为应该退守田园,离开庞杂的人群,隐入到自然,安定内心,无欲无求地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道家仪轨。老子甚至还认为连书都不要读,做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即那种无知无欲、不管外界的自然人。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操办视频 wangzijinci
对于道家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要结合时代和自身处境,不可完全地照抄照搬(假如全都按照道家思想去做,那社会就停滞了,没了生产力,人们吃什么穿什么呢?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儒道互补,加上佛家和法家,更加有利于社会进步)道家仪轨。
在此,我们首先要知道,老子之所以提出这些思想,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道家仪轨。当时的社会强权当道、纷争不断,到处是你死我活的虐杀以及弱肉强食的法则,为了生存,人身上那些富有智慧和美好的东西还有道德伦理方面的品质,都被人们搁置到了一旁。为了肚皮,没人考虑精神、身体和道德领域的事情,那面对这些,该怎么办呢?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不可能应对大量的强权和纷争,所以最好的出路就是退隐山林,做一个与世无争、淡泊从容、修身养性的逍遥派(穷则独善其身)。为此,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方面的思想核心,其中这几点很具有代表性:寡欲、无为、自然、虚静、守弱、不争、慈俭。
寡欲就是尽可能减少人的欲望,少欲道家仪轨。老子认为正是人们无尽的欲望导致社会的道德下滑、伦理崩塌。欲望一多,人就要抢夺资源和地盘,但资源和地盘就那么多,争抢的过程肯定会起纷争,最后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大纷争,就变为了影响整个社会的战争。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他都反对,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离别之苦。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遵从和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用人类自以为是的想法或观点去干预事物道家仪轨。比如一条大河,就让它自然地流,它自己就有清污和泄堵的能力。你越人为治理或过度干扰,反而破坏了河流本来的面目。事物的本性没了,那这个事物也就不成其自身了,成了什么呢?成了人类自己给它定义的事物,这样事物也就丧失了它原有的本性。哲学诗画觉得,老子对人类的很多做法很不满意,甚至不满意到对人类有些鄙视的地步。他对人类做的一些烂事错事很反感,洞察的也很清楚到位,因为在他眼里,万物并生而不悖,生命都是平等的,即便是一棵小草或一个小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你人类凭什么想怎样就怎样呢?凭什么总按照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生命呢?这不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吗?对于无为,西方有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实际上说的就是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干预。人不思考活动还好,一思考活动,就出现各种问题。
自然就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地生长,自然地发展,直至自然地老去道家仪轨。花开花落,春夏秋冬。人也应该这样,自然地出生成长,自然地迎接生老病死。所以庄子才会在自己的妻子死后,鸣盆而歌,因为他知道,人只不过是万千生命中的一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已。自然地来,自然地去,何必痛哭呢?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不是庄子无情,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夫妻怎么可能没感情呢?庄子是想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死亡,接纳死亡。要学会把自我的小情化为对万物的大情。在庄子看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最后的完成和实现,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
由庄子我们想到现代,患病(癌症晚期)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很少有人能平和应对,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道家仪轨。按照道家的思路,与其在医院里受罪花钱,弄得全家人跟着受苦担心,不如自然地死去。在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下,还可以给自己的生命留下最后一丝尊严和温暖,给家人或亲人留下最后一点记忆和念想。
虚静要分开理解,虚不是身体虚,而是像云朵一样,看起来是个实体,实则没有任何固定的形式,虚的精神是飘来飘去,聚散灵活,对任何事物不挂靠,不执着,不停留道家仪轨。相对虚,静很好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呈现,追求心灵和灵魂的安静和平和。儒家说的中庸倒是有些契合老子的虚静。如果动气、立志或者对事情发表过激看法,就不是虚静。在哲学诗画看来,不偏不倚,至中平和,无爱无恨,或许是老子所要表达的虚静状态。
守弱不是弱小或软弱,而是告诫人们,不要用强,强权的结果就是争斗道家仪轨。更不要好勇斗狠,短期看,强势一方赢了,但从长远看,参与争斗的双方会两败俱伤,谁都不好过。老子对守弱说的很清楚,就是柔克刚、弱胜强。他的比喻就是老人刚强的牙齿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不争、处下、消隐自我,其实都有这个含义。老子认为大家为了争第一、为了争名誉和利益、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实现自我,结果把世界搞的一团糟。在这种争显中,人的本性和本心逐渐地偏离了,直至完全人们被忽视和放弃。
慈就是仁,也可以理解为慈悲、慈祥,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道家仪轨。这点和儒家的仁心有些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儒家还有仁政,是关于国家治理方面的,而在国家治理和人际关系方面,道家提倡“小国寡民”,国家越小越好。在一般人的思维里,这是很反常理的,毕竟我们都认为国家越大越好,越大越厉害。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老子同样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主张人与人尽量少来往,甚至即便离得很近,也最好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不来往呢?因为在老子看来,人与人越不交往,人的本性就越纯净、越真实自然。反之,交往越多,人性就变得复杂,人心变坏。“老死不相往来”有道路吗?在一定的时代,有一定的道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交际非常频繁,交往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从某个角度看,由交往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精神和心理的巨大难题,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之一。
俭就是俭朴,不浪费道家仪轨。老子说过,自己有三宝。一是慈,一是俭,最后是不敢为天下先。这都好理解,在此不予赘述。
结语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天人合一道家仪轨。所谓的天就是天命、天理,是自然,是万物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及万物的合二为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互不侵害,雨露均沾,生命平等)。进入天人合一的生命,他懂得尊重一切生命,懂得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生长是万物整体发展生长的前提。到这种境界,冯友兰如果泉下有知,肯定该笑了,因为他活着时,很少有人能够抵达他所提倡的“人生四重境界”中的第四重。之于他那个年代,这个境界仅仅是内心当中的一份渴望,理想当中的一份愿景,长夜当中的一份向往。渴望、愿景、向往很好,但人性藏有恶,光的背后隐有暗。
因此,现实与理想永远不可能持平,朝向伟大的路上铺满了荆棘与磨难,最高的顶峰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寒冷与孤独道家仪轨。上天不可能青睐所有人,优选法则一定意义上是必须的。站在人类精神金字塔尖的人永远是少数人,无论愿与不愿,多数人只能过境界一般、拼搏忙碌、沉迷于现象界乃至无暇思考人生境界的普通生活。
有人追求高尚,有人就要卑鄙道家仪轨。有人选择奉献,有人就要索取。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就喜欢喧哗。平凡与伟大之间,自私与无私之间,高尚与猥琐之间,或许只有一墙之隔,但那只是选择,无关对错。一切在于你如何理解,如何做。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65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