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广州的名胜古迹(转载)
镇 海 楼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
烧纸钱 烧金元宝 烧寒衣 烧纸扎 代办视频
加师父微信 免费查看度亡视频 wangzijinci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 有复檐5层, 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楼内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镇海楼大门两侧对联写道:“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该联为清光绪两广总督彭玉麟幕僚李棣华所作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所建,如今人亡楼存,可证明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粤,驻兵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卖国议和,但也只得“泪洒英雄”了。此对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地址:越秀公园内
邮编:510040
电话:83545253
传真:83541030
交通:5、6、10、21、24、30、33、36、58、63、66、101、103、122、124、127、133、182、184、187、189、190、191、201、210、219、220、225、233、234、240、241、253、256、257路车
陈氏书院(陈家祠)
坐落于广州繁华闹市区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广东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合族宗祠建筑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陈氏书院是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的艺术建筑群,其中主体建筑6,400平方米,规模宏大,厅堂轩昂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她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以及彩绘、铜铁铸等装饰艺术,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1959年,陈氏书院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常年展出陶瓷、刺绣、雕刻、剪纸等广东各类民间工艺珍品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陈氏书院分别被定为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景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地址: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电话:81814559 81814371
传真:81723994
邮编:510180
开放时间:8:30?7:00
交通:104、105、107、268、85、88、128、15、34、52、55、124、133、205、232、250、233、133、193、196、207、256、275、231、208、260、286、530、555路车、地铁
玉岩书院
玉岩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萝岗镇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宋元时这里是广州的书院。原称萝坑精舍。宋进士钟启初(玉岩)晚年告老还乡时在此建立“萝坑精舍”,作为读书说学之所。到了元代,其后人钟复昌扩建并改称为“玉岩书院”。
地址:白云区萝岗镇
交通:开往萝岗的专线车
东 园
清末广州名园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在今沿江东路北侧东园路、东园横路和东园后街一带。此地原为珠江边浅滩,清末被官吏李氏占据,辟为园林。辛亥革命后没收充公,改为游乐场,后因火灾成为废墟。很多大型集会利用废墟作会场,故俗称东园广场。1919年“五四”运动时,广州10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即在此举行。1922年5月上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25~1926年,省港罢工委员会驻此。1962年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地址:沿江东路东园路
黄大仙祠
导向图
黄大仙生于公元328年,擅长炼丹和医术,赠医施药,普济劝善,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广州黄大仙祠建于清朝已亥年(1899年)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曾是广州著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但自二十年代起,因战火而遭受破坏。
香港的黄大仙祠于1921年由广州南迁建于香港竹园,由于港人的信奉,黄大仙在香港深得人心,四季香火鼎盛,深受海内外华侨信仰和祀奉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复建广州黄大仙祠,得到广东省,广州市和芳村区有关政府部门批准,亦得到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和广州芳村新荔枝湾实业发展合作,组成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负责开发。经两年来的筹划和设计,于1997年11月9日动土兴建,并于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开放给各界人土参观并提供长生禄位服务。
复建后的广州黄大仙祠用地总面积有15,600平方米,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孔圣堂、吕祖殿、图书馆、素食馆、陈列区、莲池、园艺等,大部分均采用升高建筑,使外观更见宏伟,让这宗教名胜再次扬名于世,既为广州市增添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亦能使原广州黄大仙祠旧址的文物得以保存,实是利国利民的创举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票价:5元/位(含香)
(7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和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地址:百花路
联系电话:(020)81560447、81560417
传真:81561846
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17:00,节假日不休息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交通:69、75、193、823路车、地铁到芳村站D出口
九曜园
又名药洲,五代南汉宫苑遗址,在今教育路南方剧院北侧,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山水景园林旧址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五代十国时,南汉王刘~在此建宫苑、凿西湖,湖周五百丈余,湖中建洲。园内有名石9座,称为“九曜石”,为药洲主景。石上有宋人铭刻,尤以北宋书画家米芾(1051-1107)所书“药洲”题刻最著名。园内广植花木、药材,景色优美。宋代成为士大夫泛舟、雅集、游览、避暑胜地。南宋嘉定元年加以整治,遍植白莲,号称“白莲池”,并建“爱莲亭”。“药洲春晓”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现遗址仅存面积440平方米,有古榕1株、碑刻10多方及遗石5座。196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曾拨款修建。
地址:教育路南方剧院北侧
交通:65、102、107、243路车、地铁
国民党“一大”旧址
位于文明路215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原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也是鲁迅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总结了经验教训,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心改组国民党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24年1月20日~30日在此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中有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20多位共产党人。孙中山致开幕词,提出改组国民党、改造国家的任务。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组织国民政府等议案。闭会期间,孙中山作三民主义演说。30日上午,选举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午,大会闭幕,孙中山致闭幕词。大会标志着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此后,孙中山每周在这里说三民主义,这里也成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经常出席群众集会的中心场所,被称为“革命的大本营”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8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文明路215号
交通:12、65、101、104、106、194、215、543路车
越 王 井
又名九眼井,位于应元路,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古代广州因多受海潮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大部卤咸。明武宗正德年间,学士黄谏写《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云:广州城内的九眼井为最佳;城外则是鸡爬井(即学士泉)甘洌。以下顺序列为:九龙(泉)、泰泉、次蒲涧帘泉,次越井,次双井、甜水巷井,次水,次洗白井,次居士泉,次藩司、郡廨二井。可见越王井水质之优。
越王井水质优良,令历代广州封建统治者垄断了该井的使用,不准百姓染指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五代时南汉王刘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霸之,“禁民不得汲”。宋时番禺令丁伯桂还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
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径2.1米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应元路
交通:6、10、33、36、66、122、127、184、190、191、219、220、233、544、547路车
沙基惨案纪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沙基惨案发生于1925年6月23日,是沙面租界英、法军队开枪屠杀中国人民的事件。1925年,香港、广州工人为声援上海“五卅”反帝运动,于6月19日和21日分别举行大罢工。英、法等国派军舰以武力威胁。6月23日,广东各界群众10万余人在东较场举行援沪案示威大会。午后游行,队伍到达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租界的帝国主义军队开枪扫射群众,军舰开炮助威,酿成死52人、重伤170多人、轻伤无数的惨案。惨案发生后,各界群众团体、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东省政府纷纷抗议英、法等帝国主义的罪行。广东交涉署复英、法领事照会,提出5项严正要求。7月11日,广州10万民众公祭沙基烈士。当年立“毋忘此日”石牌,1950年改建为“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此碑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
交通:79、81、102、103、106、123、134路车
小画舫斋
位于逢源路三连直街,是清代广州荔枝湾畔的著名私园,由广东台山人黄景堂兴建,因园内有画舫建筑,故名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正门白石衬脚,墙壁用大青砖堆砌而成,门额石刻“小画舫斋”,占地1525平方米,平南构图呈形,中间是露天花园,四周是精美的人工建筑,有客厅、祖先庙、船厅、花厅、书厅、画厅等,内多陈列名人诗词字画,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园内遍种柳、竹、桃和各色时花,砌有水池、假山。建筑独特,通风采光俱佳,是典型的西关大屋式建筑。
地址:逢源路三连直街
交通:2、61路车
十 三 行
广州的一条马路名,位于荔湾区广州文化公园北面,东起人民南路,西至杉木栏路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是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原为牙行(中介商行)性质,因最初有十三家而得名。但行数并非固定在十三,多时20余家,少时仅几家。
商行商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货物税饷及规礼、管理约束外商、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等项义务,也享有外贸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皆须经洋行代为买卖,实际上,“十三行”是一种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当时的对外贸易都操纵在十三行商人手中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十三行”的建筑多具西方风格,以三层小洋楼为主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地址:十三行路
交通:2、3、6、61、124、539路车
南明绍武君臣墓葬
明末,李自成在北方发动农民起义,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明朝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吴三桂投降并引清军入关,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北京。清军南下一路烧杀抢掠,激起汉族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此时,广东同时出现了两个反清复明的南明政权。1646年11月初,明朝大学士苏观生拥立唐王朱聿 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绍武政权。这是继南越、南汉之后在广州出现的第三个封建割据小王朝。后来,绍武政权与同时建立的南明永历政权的朱由榔在广东三水展开战斗,疏于对清军的防备,结果一月后清李成栋率军攻入广州,朱聿O和苏观生等被俘遇害。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而覆亡。
南明绍武君臣墓葬有朱聿O和苏观生等人的遗骸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原在解放北路象岗山,1954年迁移至越秀公园木壳岗上,1981年再迁园内南秀湖畔。该墓1963年定为广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越秀公园南秀湖畔
交通:5、14、24、58、82、101、103、122、124、127、182、185、186、187、244、265、284、509、510、511、512、519、527、529、552路车
清真先贤古墓
该墓位于桂花岗,又称“回回坟”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相传唐代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塞尔德·艾比·宛葛素广州归真后,安葬于此。 墓园四周青砖高墙环绕,内作庭院式布局。墓室建在园内西北面,外方内圆呈穹形,在里面诵经说话,回声相应,故又称作“响坟”。园内还有敞口厅、拜殿厅建筑。陵墓附近亦为历代知名的伊斯兰教徒墓地。还有一方元代高丽(今朝鲜)人氏穆斯林剌马丹的阿拉伯文墓碑,碑石上刻有一行中文,记载着墓主死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是广州发现最早的阿拉伯文碑铭。该清真先贤古墓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解放北路901号
电话:86692743
邮编:510010
交通:5、7、21、24、101、103、105、122、133、187、528路车
西汉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中国大酒店后面,是西汉早期建都番禺(广州)的南越国第二代王,秦统一岭南的将领赵佗之孙,自称文帝的赵g的陵墓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墓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辟有古墓保护区和综合陈列楼两部分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古墓保护区建在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室埋藏在岗顶之下20米深的地方,用500多块红砂岩大石筑成,分前后两部分, 中设2道石门。前部3室,后部4室。墓主赵g遗骸置于墓室后部正中,以一棺一椁入殓,均已朽坏。墓主身着玉衣,两侧共置有10把铁剑,并有“文帝行玺”(金印)等印鉴9枚和大批精美的玉雕饰品随葬。室内外还发现15具殉人残骸,当为赵眛的姬妾隶役等。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共1000多件,其中以雕镂精美的各种玉器和具有汉、楚、越文化特色的青铜器最为珍贵。
古墓保护区的东面是三层的综合陈列楼,于1988年建成开放,展出墓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陈列楼正门旁的红砂岩石墙饰以越人操蛇和龙纹、虎纹的巨幅浮雕,门外还设有一对石虎,反映出该墓具有中原汉文化和南方楚、越文化的特点。
地址:解放北路867号
电话:86664920
传真:86678030
邮编:510030
交通:5、7、24、29、58、101、103、180、185、543路车
六 榕 塔
南朝佛塔,又称花塔,位于六榕寺内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高57米,11角形,外观9层,内有17层,塔顶有“塔刹”,砖木结构,沿梯阶可登上各层,凭栏眺望羊城景色。原名舍利塔,因宋代诗人苏轼曾为所在佛寺题书“六榕”二字,至清代佛寺改称六榕寺,塔也随之改称六榕塔。
六榕塔初建于南朝,内曾供奉贤劫千佛像,故又名千佛塔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从宋至清经过约11余次修建,但仍保持宋代风格。塔顶有元代所铸千铜柱,上有1000多尊浮雕小佛,及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塔身朱栏碧瓦,华丽壮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榕寺以“六榕花塔”为特色标志,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地址:六榕寺内
交通:56、85、86、88、102、104、107、243路车、地铁
光 塔
在怀圣寺内,位于光塔路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塔高36.3米,底径8.85米,向上逐渐缩小。唐代伊斯兰教塔。为呼吸教徒礼拜之用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原名怀圣塔,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意。因塔身光圆,或因塔顶有导航灯,故俗称光塔。又因由“番人”(外国人)所建,又称番塔。塔体圆柱形,青砖砌筑,蚬壳灰抹面,富有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塔底南北各有一小门,砖砌楼梯盘旋直通塔顶平台,平台中央立一圆柱形小塔。1934年重修时塔顶改为现在的火焰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塔在历史上曾作为海上航行的航标塔,通往海上“丝绸之路”和从海外归来的货船见到光塔,便知到达“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州了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因此,光塔和怀圣寺实际上是中国和伊斯兰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是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与伊斯兰宗教史的重要古迹。
地址:怀圣寺内
交通:56、58、74、102、103、104、106、107路车
十 香 园
位于珠海区昌江中路怀德大街3号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为清末著名画家居廉、居巢兄弟居住、作画及授徒之所。占地640平方米,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园内种有写生用的素馨、茉莉等10种香花,故名十香园。现存紫梨花馆一座。馆内西部为居巢授徒处,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曾学画于此。
地址:昌江中路怀德大街3号
交通:10、44、129、251、548路车
广 雅 书 院
位于荔湾区西村,建于清光绪十四(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新型书院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院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首任学长为梁鼎芬,后任有朱一新、廖廷相、邓蓉境、谭莹、丁仁长等广东著名学者。学员从两广各州府县严格挑选,一律住院,可选修经、史、理、文4科课程,兼习词章之学。设有礼堂、图书馆、宿舍,并订有《广雅书院学规》27条。光绪二十五(1899)年,率先附设西学堂。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为两广大学堂。为广雅中学前身。
广雅书院内的冠冕楼,为广州近代民族形式代表性建筑之一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地址:荔湾区西村
万 木 草 堂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世称康南海,是当年提出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戊戌变法是针对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提出来的。1891年至1897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想。培养与造就大批变法维新骨干(如梁启超等)。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亲自说学,前后历时7年。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于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万木草堂曾三迁堂址:1891年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现该旧址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邱氏书室”;1892年迁至卫边街的邝家祠,地点在今广卫路附近;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即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
地址: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交通:1、102、107、194、222、243、263路车、地铁
莲 花 塔
导向图
明代砖塔,高48.6米,底层每边长3.63米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坐落在番禺莲花山,明万历四十(1612)年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原名文昌塔。因莲花山多砺石,又名“石砺塔”。又因其东西山坡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故又称“狮子塔”。
莲花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1层,层层铺设木楼板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粉墙红柱,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各级以砖瓦挑出瓦檐,平座,八面设门、窗或龛。在塔壁内砌砖级,盘旋而上顶层。因建于莲花山主峰上,雄踞珠江入口,有“省会华表”之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塔与琵洲塔、赤岗塔沿珠江鼎足而立,犹如航船三枝桅杆,俗名“三枝墙”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
地址:番禺莲花山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位于海珠区七星岗南端,为保存完整的海蚀地貌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岩层倾角15度,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此海蚀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证据,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广州旅游景点之一。
地址:海珠区七星岗南端
交通:510路车
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位于广州市区中山四路316号,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层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1975年试掘。结果发现有3个平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其中1、2号船台各揭开了一部分造船工场。由平行滑板组成滑道,下垫枕木,上置木墩构成造船台。滑道宽1.8米和2.8米,长估计在100米以上。这里出土有锛、凿等铁工具和秦、汉半两钱、铜镞等。
造船工场建造于秦汉之际,至西汉文、景年间废弃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该船台发掘后就地覆盖保存,至于船台结构、船体构合方法,船体如何下水等问题,有待扩大发掘与进一步取证。
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广州地区已有了造船工业的萌芽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另据最新考古发现,这里还是南越国宫署、花园遗址的所在地。
地址:中山四路316号
交通:1、102、107、194、222、243、263路车、地铁
坡山古渡旧址
坡山,广州著名岗地之一,位于惠福西路北侧米市路和甜水巷之间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由上白垩纪红色砂砾岩组成。因是平地上的高坡,故名。晋时是珠江北岸的渡口,称“坡山古渡”。唐时为广州对外贸易和外侨聚集之地。底部长期受江水侵蚀,生成多个瓯穴,其中有一块巨大的红砂石,石上有一米多的凹痕,并互相连通,北大南小,酷似脚印,被称为“仙人拇迹”或“仙人脚印”,这石又名“穗石洞天”,传说这是当年仙人骑羊衔穗降临广州救助人民时留下的仙人脚印,明朝时为羊城八景之一。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禁钟楼,即岭南第一楼,这是一座城楼式的古建筑物。洪武十年(1377)又在楼前建了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棗五仙观。楼、观保存至今,为广州名胜古迹。
地址:惠福西路北侧米市路和甜水巷之间
交通:3、6、66、74、82、124、217、227、541路车
琶 洲 塔
琶洲塔是明代砖塔,坐落在海珠区琶洲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塔址原为珠江中洲渚,两山连缀形的琵琶,故名琶洲,塔以洲名。相传环洲江面常有海鳌浮生,故又称鳌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1600)年,八角形楼阁式,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多米。塔基直径12.7米,壁厚3.97米,辟3门。第2层起,每层相对错开,各面设有佛龛。红砂岩垒砌。塔基八角镶有石刻托塔力士,刻工古朴,为明代石雕佳作。塔屹立江中,如中流砥柱,故“琵洲磔柱”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交通:262路车
升 平 社 学
升平社学坐落白云区石井镇,是一座三进五过间的祠堂式建筑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元里人民为抗击英军,联合北郊近百乡农民组织抗英义勇,成立了升平社学。不久扩展到300余人,继而成立西湖、石景等13社学,形成了以升平社学为首的抗击外国侵略军的群众武装组织。社学旧址内现保存有“众志成城”、“气慑鲸鲵”、“义维桑梓”、“藩篱永固”等石匾。
地址:白云区石井镇
交通:212、228、254、294、295、519路车
石 井 桥
石井桥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遗迹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桥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桥长68米,宽3.8米,有6个桥墩,属梁式石桥。桥两旁有石栏,两端各建有一亭,西亭已拆毁,东亭仍在。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脊。桥西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西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的对联。石井桥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英国以“亚罗”号船事件为借口,于23日派出军舰炮轰广州城,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正月,法国与英组成侵略联军,于12月炮轰广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州人民组织了团练武装抗击侵略者。当时这里的石井乡是群众武装最为活跃的。现在石井桥石栏板上面,还留有当时侵略军炮击的弹洞。
地址:白云区石井镇
交通:212、228、254、294、295、519路车
仙 湖 和 兰 湖
在今西湖路南方戏院一带的低洼地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此湖原名药洲,又名山湖、西湖。北宋书法家米芾曾题“药洲”二字刻于石上,今石刻仍保存在南方戏院内九曜园的九曜石侧。明代,“药洲春晓”是羊城八景之一。其后,仙湖逐渐淤积,最后变成陆地。今仙湖街和九曜坊是昔日的湖区。兰湖在今东方宾馆、交易会场、体育馆一带。昔日兰湖范围很广:西到马司桥,北抵桂花岗,南至西山。相传,兰湖在明代初期扩建城垣时被填塞了。
地址:西湖路南方戏院一带
交通:65、102、107、243路车、地铁
羊 城 三 石
秦汉以前, 横穿现广州市区的珠江江面十分宽阔,达2000米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晋代,地处坡山的今惠福西路五仙观前是珠江边的一个渡口,距现在江岸边约1100米远。而当时辽阔珠江河道当中,有些岩石突出水面的地方,形成数个石质小岛,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羊城三石:海印石、海珠石、浮丘石。
海印石
在旧东濠口东侧,即今广九大马路与广九三马路相交处,是旧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因形似印章,故名“海印石”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明万历年间在石上建有海印阁,清嘉庆时改建为京观楼,供人登临观赏珠江景色。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东定炮台,其后附近一带成为陆地。清末时海印石被埋入地下。
海珠石
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一横路附近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该石称为“海珠石”。宋时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今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浮丘石
在今中山七路,即广州老城的西门外东台祭奠烈士祭祀祖先。宋代以前这里仍是珠江河道中的一个海岛。该石古代是广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小山丘,并按状取名“浮丘”。由于水道的冲积,遂与周围渐成陆地。民国时修马路凿低丘石作为路基,成为今中山七路的一段。
代烧服务——代烧金元宝——代烧纸钱
加师父微信 查看代办视频 微信: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s://fuzhoufashi.com/index.php/post/398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 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祭祀风俗、民间习俗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请科学看待,切勿封建迷信!